一、什么是三伏貼?
三伏貼敷療法是以中醫(yī)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,以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,以從其根”為指導思想,將藥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的穴位,起到藥效、穴效的雙重作用,屬于中醫(yī)特色療法之一。又稱三伏灸、天灸、發(fā)泡灸。
二、三伏敷貼,皮膚起泡效果才好?
《張世醫(yī)通》中介紹說,古人使用冬病夏治中藥貼敷,認為發(fā)泡越多療效越好。傳統(tǒng)的貼敷療法強調起泡,還有一種療法叫發(fā)泡灸,也叫天灸,通過起泡達到防病、治病的作用。但是現代人不太喜歡起泡,起泡后有緊張心理。
其實,貼敷之后,有80%以上的患者會出現局部皮膚潮紅、灼熱、輕度刺痛,貼藥部位出現小水泡,大多數人在三天之內就消退了,只有少部分人對皮膚的灼熱、瘙癢的疼痛忍受不了,返回醫(yī)院就診。
另一類患者灸后皮膚無反應,并非無效,請患者繼續(xù)以后的療程治療。
另外,部分患者進行三伏貼敷治療后,可能留下瘢痕。
如果貼藥部位皮膚發(fā)紅,有灼熱感,起水泡其實都是正常現象,這說明藥物正在起效,一般需要兩至三天讓藥物自然吸收后就會消退。
個別病人皮膚嫩,或者對藥物敏感,就會有燙傷疼痛、瘙癢的感覺,持續(xù)時間會比大多數人長,有可能十天,甚至一個月。
三、起泡原因?
穴位貼敷起泡是因為藥物中有白芥子,對人的皮膚刺激大。貼敷時微癢一般不會有泡;稍微刺癢,可能有小泡,即使貼敷不到2小時也要趕快揭下來,用輕水輕輕沖掉上面散有的藥渣,注意不要弄破,盡量不抹太多東西,用碘酒涂即可。但如果起大泡,甚至發(fā)生潰爛,不要用肥皂水或者用涼水洗,不要擅自處理,要到醫(yī)院皮膚科就診,用針頭把泡里面的液體抽出來,上局部外用藥,一般一周左右就可好。
四、敷三伏貼后皮膚起泡怎么辦?
1、應注意保護好創(chuàng)面,避免抓破引起感染。
2、可涂抹碘酒以消毒創(chuàng)面。
3、若自覺瘙癢,可涂抹適量爐甘石洗劑以緩解癥狀。
4、出現明顯水泡甚至水泡破裂,可用慶大注射液或濕潤燒傷膏外用涂擦,并及時到醫(yī)院處理。
5、一般兩至三天的小水泡、灼燙,病人可以用綠藥膏或濕潤燒傷膏涂抹,但要注意洗澡時不要摩擦,也不要用刺激性的沐浴露擦洗,用清水洗就可以了。
6、如果貼敷處個別出現皮膚過敏者,需立即取下藥膏,可涂抗過敏藥膏,并及時到醫(yī)院對癥治療。
五、貼敷期間注意事項?
1、治療期間要慎食易化膿的食物,如牛肉、燒鵝、鴨、花生等,
2、慎食魚蝦、生雞等易致敏食物;
3、少吃肉桂、花椒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狗肉、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辛燥之品;
4、忌大量進食寒涼之品。
5、如果貼藥后可出現局部皮膚紅腫,起水泡、潰爛、疼痛、低熱、皮膚過敏等現象,局部皮膚紅腫,可外綠藥膏、皮康霜等減緩刺激,皮膚起水泡或潰爛應避免抓撓,保護創(chuàng)面或涂搽燙傷軟膏、萬花油、紅霉素軟膏等;皮膚過敏可外涂抗過敏藥膏,如癥狀嚴重者應去醫(yī)院治療。